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职业教育 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中铁范式——中国中铁以产教融合助推企业高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发挥特大型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发起成立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积极赋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日前,在2024(第二十届)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上,中铁国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井国彬做精彩报告,分享了中国中铁彰显企业办学主体功能,优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推动职教院校提质培优,打造校企合作特色品牌,提升教学科研综合实力,以“中铁范式” 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以下为报告全文: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信中提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到:“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念兹在兹、深切关怀,坚定了企业发挥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助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2024年3月4日,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矿产、金融投资和其他新兴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总部设在北京。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力军,连续19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9位。
    中国中铁现有8所职教院校和1所干部培训中心,九所职业院校分布在黑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西、贵州、甘肃、陕西等8个省9个城市,分别是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占地900亩,国家首批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和中国特色“双高”建设单位)、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全国唯一的以桥梁命名的高职院校,湖北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占地600亩,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河南省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电气装置项目选拔培训基地)、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全国唯一铁路企业举办的电气化专业国家级重点中职院校)、山海关铁路技师学院、山西省铁路工程学校、贵州铁路技师学院(贵阳铁路工程学校)、兰州铁路技师学院、中铁干部管理培训中心(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总占地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物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20多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9万余人,培训年收入突破亿元,教职员工2100余人,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860余人,另外还有兼职教师(专家)近500人。
    中国中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支持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决策部署,紧抓《职业教育法》修订颁布契机,发挥特大型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发扬新时代中国中铁“开路先锋”精神,发起成立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开创了中央企业组建产教融合集团的先河,积极赋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打造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中铁范式,为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有效助力。
    一、以赓续传统为使命,彰显企业办学主体功能
    中国中铁有举办职业教育的光荣传统,历来对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其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措施和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从人才、资金、装备、科研等全方位为所属职教院校发展赋能,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保证。中国中铁深刻认识到在承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培养企业自有关键管控和关键作业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提升工程项目安全、质量、效益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将项目核心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效途径。因此,针对项目关键岗位技能人才断层、作业层队伍“空心化”等问题,中国中铁提升到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系统推进解决,充分发挥企业办职教院校为企业精选良才的优势和作用。中国中铁所属职教院校因企而生,并与企业发展历程相伴成长,“专业强、懂技术、会操作”是毕业生的名片,“开路先锋”是院校的文化特色。企办院校的学生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流失率低,吃苦奉献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对企业忠诚度非常高,与项目用工需求高度匹配,体现了较高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效能,可以作为企业工程项目用工的重要补充来源。

    2023年5月,中国中铁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工会主席王士奇视察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中铁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盾构机操作工决赛现场
    近年来,中国中铁投入大量资金,为部分院校购买土地、建设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实习场地、提供现场教学环境,在支持“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教师实践岗位,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编教材及派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课堂和现场授课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各职教院校的发展。现有职教院校中,最早的已办学73年。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积累构建了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促进了企业与院校的共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确立了“立足中铁、面向行业、服务全国”的办学方向。院校获得了国家“双高”和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重点中专、国家重点技师学院、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资质荣誉,承担着“集团战略助推、人才倍增孵化、管理创新发源、组织知识沉淀、业务发展伙伴、企业文化传播”等六大功能。
    中国中铁通过培训和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资金,确保各职教院校产教融合项目的顺利开展;组织所属职教院校和有关企业用好国家“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相关政策,建立资金使用监控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各院校依托中国中铁所拥有的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遍布全国的6000 多个工程项目,实现了学生岗位实训、员工培训及企业生产同步发展,近年来为中国中铁和国家铁路、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培养出了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王足刚、“全国劳模、央企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白芝勇、“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中美、“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秦环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工匠人物、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黄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优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
    2021年7月,中国中铁正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6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之一。2022年,中国中铁组建涵盖所有二级企业及所属职教院校的产教融合联盟,制定《联盟章程》,设立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成立院校发展与专业建设、职业培训与就业创业、生产管控与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四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制定了委员会《工作规则》,建立了规范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真正破解产教“合”而不“融”、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等瓶颈问题,秉承“基础在产、重点在教、核心在融”的理念,立足企业自身拥有的职教资源禀赋,历史上首次编制企业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并将产教融合纳入企业“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发布《中国中铁关于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具体目标,建设任务、各方的职责分工、保障措施等,为推进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了具体路径和行动指南。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了企业产教融合建设的总体目标:做实一个协同平台即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完成两大任务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构建中国中铁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打造“一基地三平台”即项目关键管控与关键作业人员培养输出基地、项目关键管控及关键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平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分包队伍关键管控人员的规范作业培训平台;发挥中国中铁、中国中铁各二级企业、中铁国资和各职教院校等四个主体作用;优化五大内涵体系即优化基于建筑行业需求的专业体系、基于工程建造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项目生产需要的技能体系、基于中国中铁发展积淀的知识体系、基于解决问题导向的教学体系,推动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2023年5月,中铁国资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井国彬调研郑州铁路技师学院
    三、以升级扩容为基点,推动职教院校提质培优
    中国中铁搭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统一管理平台,于2019年将9家职教院校统一划归中国中铁所属全资子公司——中铁国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国资”)实施集中管理,改变了以前由相关二级企业独立举办的分散管理模式,实现了集团化办学,专门为职业教育提供系统化服务和专业化管理,为企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从近几年的运营情况看,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统筹高效,优势不断显现,中国中铁已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院校实际且具有企业特色的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所属院校近三年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年均招生1.7万人,年均毕业1.28万人,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通过中期绩效考核并获得优秀,目前已开展了3项高本贯通专业,加入了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获批立项湖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加入了全国数智商业等四个产教融合共同体;郑州铁路技师学院成为河南省首批通过“达标工程”验收的技工类院校,加入了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行业、铁路运输行业等产教融合共同体。近年来,中铁国资出台《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营区域分工》,职教院校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开展职业培训的规模迅速扩大,培训经营工作量质双升、成效显著,为主业企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培训力量”。积极服务以中国中铁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考核为标志的现场管控人员“八大员”培训,完成了数万人的培训任务,开展送教上CZ线,稳定承接企业高技能人员研修班任务;圆满承办了国家铁路局“新时代铁路建设产业工人”安全技能培训示范班;正在策划中国中铁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方案,推动打造企校协调、资源对接、具有系统合力的中国中铁职业培训体系。2021年和2023年,院校连续承办属于国家级二类赛事的中国中铁员工职业技能竞赛,受到了多家知名媒体报道,获得了良好反响。
    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打造校企合作特色品牌
    中国中铁以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主线,围绕企业主责主业需求和“六支人才队伍”建设,聚焦解决成员企业生产一线关键管理技术岗位、关键操作岗位“空心化”问题和推动所属职教院校良性发展的目标,积极打造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高地,实施德育工程、产教融合育人工程、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四个一”大国匠心工程,着力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造新时代“铁路工匠”“建筑工匠”之脊。中国中铁创建了“铁路修到哪里、校企合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校企合作特色模式,国内外所有施工项目都是所属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的基地,所属院校也将多个生产实训基地设在了施工工地上。近年来,所属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1个、实训中心4个。中铁干部管理培训中心成功获批人社部评选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入选首批“中国中铁工匠学院”。各院校与中铁装备等企业共建检测、盾构、测量、高铁、智能制造、电气化、电子商务等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学院7个。中国中铁推动企校共享培训实训基地、国家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合作平台;推动成员企业与哈铁学院开展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与武汉桥院开展铁路桥梁BIM集成研究项目,与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开展高铁司机培训实习项目。中国中铁每年派大量的施工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到院校承担授课任务,完成50%以上的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与院校共同建立名师、大师工作室(如李吉盾构大师工作室、张慧工程测量大师工作室、刘玉峰接触网大师工作室等),将新规范、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新工法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各院校保持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双元、工学交替、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岗位标准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标准,扩大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内容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培训模式,双元育人模式日趋成熟,加快了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桥梁专业实训教学
    五、以专业建设为支撑,提升教学科研综合实力
    中国中铁所属院校深化“书证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服务中国中铁“两个转化”,聚焦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升级,重点围绕节能低碳技术、绿色施工等中国中铁“第二曲线”新兴业务,优化调整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所属院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60余个,建设紧贴中国中铁转型升级、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专业21个。中国中铁统筹院校专业布局,坚持“做强、做精、做特”的发展方向,通过“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派、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等形式,保证了专业设置与主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巩固和拓展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盾构、隧道施工、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工程试验、铁路“四电”等传统优势专业,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方式,分层次分区域服务中国中铁主业。中国中铁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制定印发了《教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学名师评选与管理办法》,中国中铁入选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立健全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各院校近三年累计特聘企业专家154人,评选了首批教学名师6人,建成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教学团队5个,所属职业院校联合中国中铁二、三级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3个。近年来,院校探索打造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等行业“数字化+”“标准化+”相关的专业,培育高本贯通和职教本科试点专业,编制符合中国中铁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每年编制技术技能标准15个以上,有3所院校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开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等项目达200 余项。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近三年,开发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系列标准16个,开发“书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30个,编撰“书证融通”教材43本;校企共同编制完成73个工种的培训标准、大纲、教材、题库,现具备46个职业、58个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教师参与企业科研课题项目56个,先后创建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其中,兰州铁路技师学院独立创建了“刘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和参与国家级专项课题研究项目7个,获得企校共有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7个。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门前文化广场
    六、以工匠人才为支柱,筑牢企业发展技能根基
    中国中铁提出坚持精益化、工匠化方向,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阶梯性打造追求精益求精、持续专注、精雕细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厚植人才优势,凝聚企业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首先,调整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中国中铁定期深入盘点现有技能人才资源,引导各单位制订技能人才结构调整规划。一是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做好紧缺技能人才引进规划,加大工程测量员、盾构机操作工、铁路“四电”等紧缺关键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确保关键岗位技能人才自主可控。二是围绕企业未来业务布局,结合建造方式转型方向,做好战略性技能人才引进规划,有计划地引进、培养、储备一批新型技能人才,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打好基础。三是做好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规划,加大培训取证力度,提升高技能等级人才的比重。健全完善技能人才退出机制,通过制度淘汰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持续优化企业的技能人才结构。其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中铁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实现职业培训与岗位工作需要、人才知识更新相统一。一是充分发挥公司9所职业院校的作用,着力将各职业院校打造成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引导各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在培训教育课程设计上,纵向贯穿于建筑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创造全过程,横向侧重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做强铁路、城市轨道、电气化等传统优势专业,同时加强装配式、智能建造、装备制造、新型机械设备及新兴业务领域技能人才的培育,以适应企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要。二是从集团层面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以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为契机,做实“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协同平台,构建中国中铁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通过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享、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确保产教融合工作落地见效。结合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现状,制定专门培训计划,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创新技能人才培训方式,通过脱产培训、行动式学习、技能竞赛、导师带徒、技术攻关、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培训,提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三,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中国中铁认真落实国家提高技能工人待遇的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体系。一是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薪酬结构,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各单位在薪酬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如设置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师带徒津贴等,强化技能激励导向。二是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广泛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比武活动,对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落实相应的奖励和待遇。设立技能专家、终身技能成就奖等多种专门奖项,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给予相应的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社会地位。三是吸纳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适当提高技能人才职工代表比例、推荐优秀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会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兼职、定期组织高技能人才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等活动,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