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峰
运动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已成为共识。图为清华大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卷腹练习。 刘建秀 摄
“双减”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和行动,它会对中国教育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实施“双减”政策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师、家长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该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双减”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当下,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共识——在知识学习方面,学校和学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相对而言,在思想品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
“双减”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是“双减”对于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双减”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
要落实“双减”政策,最主要的激励机制之一就是要实现全面评价。学校要着力提升课程设计和安排,使学生享受到完整全面的教育。家长要做好孩子在体育、美育、劳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督导工作。社会层面要做好“双减”的辅助工作,积极推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评价改革。
但“双减”也可能会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首先,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后,学校必须强化过去忽视的教育内容,比如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质量。这无形中会成为一种“负担”。其次,学校还未制定基于“双减”政策下的评价机制,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它会传导给学生、家长、学校,也会传导到社会面。因此,不管是学校、家长、学生,都要着眼未来,做好自我平衡。学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慢慢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评价体系的改革进程,努力调整应对策略,积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形势下,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情绪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所有人都要调整认知,接受疫情带来的改变。对家长而言,要努力调整以往的生活方式和陪伴孩子的模式,积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对教师而言,在做好自我调适的同时更要关注家长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对学生而言,要充分理解教师与家长的努力和改变,同时要多给教师、家长和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和调整。
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努力让学生朝正向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认知作为理性的心理活动,包括一个人了解的知识、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等。二是情感。情感是情绪化的反应,情绪是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三是行为。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四是意义感。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跟认知、情感、行为高度相关,是指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我们在这四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至少是自我接受的状态。
首先是指认知健康。包括我们能否接纳自己,能否接纳自己人际交往的对象,能否接受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等。这些问题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是指情感方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当面对不同问题时,不同人会伴随不同的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意味着没有任何负面情绪,而是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经常讲“得意忘形”,是指一个人高兴时的行为举止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因此,当我们面对情绪上的困扰时,可能需要一个真正认清情绪及其本质的过程。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情绪是一定要表达的,但其表达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规则。
再其次是指行为方面。行为健康有三个层次。一是要遵守规矩,比如剧场、教室不能大声喧哗。二是要符合习俗,指我们要